2023-11-23 15:44 浏览量:22172 来源:中国酒庄网
摘要
文化是中国酒的灵魂。中国人把“酒以饮用”的物质形态升华为“酒以成礼”的精神形态,通过健康、文明、高雅的饮酒方式彰显寄情于酒的中国风俗、酒香诗美的中国风流、君子之品的中国风度、礼仪之邦的中国风范。这就是中国酒文化。中国酒之魂,文以化之,文以铸之。
中国是最早利用微生物酿酒的国家之一,历史悠久。起源于唐代、发明“双蒸法”于宋代(两次复蒸获得高酒精浓度蒸馏酒的方法)的中国蒸馏白酒,不仅是蒸馏酒成熟、成功的里程碑,还为中国和世界蒸馏酒、酒精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,被国际上誉为中国的第“五大发明”。以茅台酒、郎酒、五粮液、国窖1573、汾酒为代表的中国蒸馏白酒和酿酒工艺,即是中国白酒的精华、经典,也孕育了现代科学的真谛,享誉世界。伴随中国白酒诞生形成的健康、文明、高雅的饮酒方式,更是中华文明的表征与反映。彰显出寄情于酒的中国风俗、酒香诗美的中国风流、君子之品的中国风度、礼仪之邦中国风范的中国酒文化,成为中国酒的灵魂,流芳千古。酒虽然不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须品,但却是人们生活中的必备品。它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身影,折射出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。正因为如此,酒才从诞生以来的几千年里长盛不衰,至今仍盛。
酒是特殊食品。我们喝酒不是为了充饥、补充必要营养以保持体力或延长寿命的需要,酒是特殊饮料。我们喝酒不是为了解渴、补充必要水份以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。我们喝酒除了感官享受外,更多的是精神需要。《尚书·酒诰》说:“祀兹酒。惟天降命,肇我民,惟元祀”。意思是只有在祭祀时才可以喝酒。按上天旨意,当初造酒时,就是为了盛大的祭祀。除此而外,酒还在交际礼仪、情感交流、娱乐助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。饮酒不仅是日常食用的物质需要,还有精神方面的需要。
1
精神需要的饮酒表现
1.1 用“饮惟祀”尊祖敬宗、凝聚民心、神化王权、彰显尊严
孔传曰:“惟天下教命,始令我民知作酒者,惟为祭祀”。又曰:诸候们“于所治众国饮酒,惟当因祭祀”。又曰:“惟祭祀而用此酒,不常饮”。大意是:上天下旨并教民众造酒,是为了祭祀专用,不能常饮。
《礼记·祭祀》中写到:“凡治人之道,莫急于礼。礼有五经,莫重于祭”。祭祀是诸多礼中的首重。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称: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”。更体现了祭祀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。为什么酒专用于祭祀?明代邱浚在《酒诰》之后所加的按语中说:“先儒有言,古之为酒,本以供祭祀,灌地降神,取其馨香,上达诸阴之义也”。统治者用“饮(酒)惟祀”方式尊祖敬宗、凝聚民心;强调君权神授、巩固王权。
1.2 用“酒以成礼”教化民众、治国安邦
翻开儒家经典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、《礼记》,没有一页不提到礼,也几乎没有一页不提到酒。中国文化史专家柳诒徽在《中国文化史》中说:古代初无尊卑,由种谷作酒之后,始以饮食之礼而分尊卑也。酒与礼几乎同时诞生,有了酒,中国开始了文明的历程。“礼”在道德修养、齐家治国、沟通人神、社会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。社会生活中亲疏之定、嫌疑之决、同异之别、是非之争,都是以“礼”作为评判标准的。酒作为“礼”的承载物,集天地之灵气,日月之精华,是通神之物,高贵、神圣。出现了所谓“无酒不成礼仪”、“有礼之会,非酒不行”的现象。《左传·庄公二十二年》将酒的作用归纳为“酒以成礼”。为了“成礼”,以酒祭天、祭地、祭神、祭人(祖先)都是举国盛事,可见酒之神圣、尊贵。除祭祀之外,“吉、宾、嘉、军、凶”五礼也必须用酒。“礼仪之邦”由此可见。
1.3 用《酒礼》规范饮酒,倡导健康、文明、高雅的饮酒方式“夫酒之为德久矣。
古先哲王,类帝禋宗,和神定人,以齐万国,非酒莫以也.....尧不以千钟,无以建太平;孔非百觚,无以堪上圣……由是观之,酒何负于政哉”!这是汉末大儒,孔子二十世孙孔融《与曹操论酒禁书》中对酒竭尽礼赞的一段话。虽有片面、偏激之嫌,但对酒的评价之高却是空前绝后的。孔融之外,历代的《酒德颂》、《酒赋》、《酒赞》等诗文不绝于书。不可否认的是,酒有诸多好处的同时,不节滥饮也会带来诸多弊端、危害。为了规避和消除酗酒带来的弊端、危害,统治者很早就制定了《酒礼》,对人们饮酒行为作出了严格的规范。试图通过《酒礼》的规范来倡导健康、文明、高雅的饮酒方式。因此有“无逾《酒礼》,便是酒德”之说。
1.4 酒是交际礼仪、情感交流、娱乐助兴的需要
现代社会,“酒以成礼”的功能大大弱化,但在社会交际、情感交流、娱乐助兴方面的功能却大大加强。人们在享受美酒的同时,更多是交际礼仪、联络感情、娱乐助兴、寄情于酒的精神需要。
2
中国人雅俗共赏、多姿多彩、气度不凡的饮酒方式,是精神文明的表征与反映。彰显了寄情于酒的中国风俗、酒香诗美的中国风流、君子之品的中国风度、礼仪之邦的中国风范。
2.1 寄情于酒的中国风俗
“风俗”,《汉书》云:“上之所化为风,下之所化为俗”。世事不易,人生艰辛,喜怒哀乐,相伴一生。集物质与精神于一体的酒,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扮演了知音的角色,成为风俗:生日用酒、祝寿用酒;嫁娶用酒、添丁用酒;欢聚用酒、离别用酒;感恩用酒、酬谢用酒;祝捷用酒、庆功用酒;交朋用酒、结友用酒;国宴用酒、家宴用酒;乔迁用酒、节日用酒;助兴有酒、解忧有酒;丧葬用酒、祭祀用酒等等寄情于酒的中国风俗,就在这推杯换盏中表现的淋漓尽致。
2.2 酒香诗美的中国风流
中国是诗的大国,也是酒的大国。诗,缘情而发,酒,点燃诗情。从《诗经》、《唐诗》、《宋词》、《元曲》到现代诗歌作品,都散发着幽幽酒香。笔者统计,《诗经》中写酒的比例占15.4%。唐诗、元曲、宋词300首中写到酒的比例分别占16.3%、30.3%、42.6%。不仅是诗,中国书法、国画艺术作品中的“醉墨”、“醉画”也散发着幽幽的酒香。
中国诗歌的大盛时期是唐代,而这一代的大诗人象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、杜牧、李商隐、刘禹锡、柳宗元、孟浩然等,没有一人不饮酒,也没有一人诗中不写酒。有人说“白乐天多乐诗,二千八百首,饮酒者八百首”。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现存诗文中写到酒的比例占16%和21%。
宋代词人比唐代诗人更为嗜酒。宋词300首中,选了晏殊的词10首,写到酒的有6首。周邦彦的22首,写到酒的14首。有趣的是女词人李清照,宋词选她的词5首,竟然篇篇有酒。难怪诗人都深知“饮中有妙旨,凭诗斟酌之”呢。可以想见,当香甜的美酒流入诗人们的锦心绣口,触发灵感,点燃诗情,那些传诵千古的名言佳句便带着酒香脱口而出,传遍神洲。“斗酒诗百篇”的李白、“放歌须纵酒”的杜甫、“赋诗千余篇,酿酒数百斛”的白居易、“一杯未尽诗已成,诵诗向天天亦惊”的杨万里……这是何等酒香诗美、文明高雅、气度不凡、潇洒飘逸的中国风流。
2.3 君子之品的中国风度
前面说过,饮酒时“无逾酒礼,便是酒德”。用今天话来表达就是:健康、文明、高雅的饮酒方式就是君子之品。
2.3.1 君子之品一“:成礼”之饮,庄严神圣、文明高雅
礼,缘情而作。人们用喜怒哀乐表达各自的情绪,而礼也以“祭、吉、宾、嘉、军、凶”这涵盖人生重大事件的六礼,表达人们对各种重大事件的态度与情绪行为。“礼”者,重于尊敬庄严。由此,当人们出席举行“六礼”的场合,皆要有与之相应的语言行为、服饰打扮,举止得体、彬彬有礼。在“成礼”的场合饮酒,自然是文明高雅的君子之品。
2.3.2 君子之品二:畅饮不误事,娱酒不废政的有节之饮
西汉文帝刘恒在《与群臣诏》这样说:“盖闻千钟百觚,惟酒无量,仲尼(孔子)之饮也;姬旦酒殽不彻,故能制礼作乐;汉高婆娑巨醉,故能斩蛇鞠旅”。文帝所说的以上几位都是在治国安邦方面颇有建树的帝王和圣人。他们畅饮不误事,娱酒不废政的饮酒风范,也是君子之品。
2.3.3 君子之品三:礼尚往来、国际交往的外交之饮
中国自古提倡“礼尚往来”,这种“礼尚往来”对于国与国来说,就是外交。酒在外交活动中是起着重要作用。它不仅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尊敬和真诚,还起到了烘托了气氛,融洽了感情,增进了团结友谊的重要作用,对助力成功外交功不可没。
2.3.4 君子之品四:激发创作灵感、点燃诗情的文人之饮
“李白斗酒诗百篇”,诗圣杜甫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,形象地说明了酒与创作的关系。自古诗酒相连,酒助诗兴而诗意更浓。诗人都与酒有不解之缘。宋代唐廋“温酒浇枯肠,戢戢生小诗”、苏东坡的“府仰各有态,得酒诗自成”、晏殊的“一曲新词酒一杯”等,都说明了酒与创作的关系。所以清人宋大樽在“茗香诗论”中说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的作者是“饮之圣”,陶潜是“饮之中行”,李白是“饮之狂”。结论是:“宜言饮酒者莫如诗。饮,诗人之通趣矣”。酒能使人精神亢奋,才思敏捷,是文学创作的“催化剂”。适量饮酒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助于进入创作最佳状态,激发灵感,助产优秀文学作品。正如文学家王蒙在《文人与酒》的唱词中所言:“有酒方能意识流,人间天上任遨游,神州大地多琼液,大块文章乐未休”。激发创作灵感的文人之饮,也是君子之品。
2.3.5 君子之品五:特定饮酒场合的情趣之饮
倾心的饮酒对象:高雅、有趣、真诚、直率、知己、挚爱、故交、亲朋。
美丽的饮酒环境:春郊花下、夏雨荷亭、金秋红叶、寒冬雪夜。
相知的理想酒友:款于词而不佞者、娱于色而不靡者、善幽默而不俗者、畅饮而有节制者、醉酒而不失态者。
难得的饮酒氛围:酒逢知己的千杯不醉、亲友相聚的开怀畅饮、国泰民安的举杯相庆、他乡故知的不醉不归、金榜题名的得意之饮、洞房花烛的开心陶醉。
助兴的饮酒行令:作诗献艺的“古令”、说诗“拆字”的“雅令”、通俗易懂的“通令”、博学机敏的“筹令”等。高雅行令即助酒兴,更展才智。
健康、文明、高雅之饮就是君子之品的中国风度。
3
礼仪之邦的中国风范
自古以来,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中华就被世界誉为“礼仪之邦”。而“酒以成礼”的功能,使酒成为“礼仪之邦”的承载物。中华民族素以热爱和平、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、彬彬有礼著称于世,表现了泱泱大国、礼仪之邦的中国风范。
3.1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人类文明
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(中国、古巴比伦、古埃及、古印度)中唯一没有中断的,而其它三大文明却早已消失。40多年前,美国学者爱德华·克诺尔·伯恩斯和菲利普·李·拉尔夫合著的《世界文明史》第一部分第七章写到中国文明时,这样说:它(中华文明)之所以能长期存在,有地理原因,也有历史原因。中国在它的大部分历史时期,没有建立过侵略性的政权。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:这种非侵略性的特点,也护佑中华文明成为所有人类古文明中传之今日的唯一者。
3.2 中化文明本性,热爱和平,从未有过侵略扩张历史
《利玛窦札记》一卷六章:虽然中国人有精良的陆军和海军,很容易征服临近的国家,但他们的皇上和人民都从来没有发动侵略战争。他们很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,没有征服的野心。他认为:我仔细研究了中国长达四千年的历史,不得不承认我从未见过这类征服的记载,也没有听说过他们扩张国界。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,是中华文明本性使然。以美国为首的“中国威胁论”早在1615年就被西方的神父利玛窦用事实否定了。
3.3 新中国抗美援朝的正义之战,助弱制霸、保家卫国,打出了军威、国威,维护了世界和平
抗美援朝是一场正义之战,中国志愿军将士奋不顾身、英勇作战,全中国人民团结一致,同仇敌忾。新中国刚刚建立,百废待兴,困难重重。军事装备也处于“小米加步枪”的水平。敢于跟拥有原子弹在内的大量先进武器和现代化后勤保障、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合军队拔刀相见,只能说是迫不得已的正义之举。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,打出了新中国的军威、国威,遏制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嚣张势头,保障了朝鲜和我国的安全,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。展现了不畏强权、助弱制霸、维护和平的中国风范。
3.4 中国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果,成为发展中国家学习样本
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。习近平主席在会上说:中国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,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。纵览古今、环顾全球,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几亿人脱贫,这个成绩属于中国,也属于世界,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。埃及共产党总书记萨拉赫·阿兹说:“中国脱贫攻坚的有效经验和创新做法,正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学习样本。”
3.5 成功抗击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,彰显了可贵的中国力量、中国担当、中国精神
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突袭而至,来势汹汹,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。中国坚持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,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决心,同时间赛跑,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,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成果。在此基础上,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,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,取得显著成效,充分展示了可贵的中国力量、中国担当、中国精神。中国之声《新闻和报纸摘要》报道:多国政要及专家学者表示,中国对待疫情采取的强有力举措是宝贵的公共卫生事件治理经验,值得各国学习。
4
综上所述:
中国人把“酒以饮用”的物质形态,升华为“酒以成礼”的精神形态,通过健康、文明、高雅的饮酒方式彰显寄情于酒的中国风俗,酒香诗美的中国风流,君子之品的中国风度,礼仪之邦的中国风范。这就是中国酒文化。
中国酒之魂,文以化之,文以铸之。
[参考文献]
[1]酒业观察:中国白酒突破国际化困境,重新思考“五个回归”[OL].国酒传,2023-08-1408:28
[2]宋书玉:“为什么说中国酒文化是‘活态文化’”[OL].搜狐.2022.09.03.网址:
https://www.sohu.com/a/582148328_121124454
[3]高玉林.全球战“疫”斗争中的中国力量、中国担当和中国精神[OL].国际在线,网址:
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660472802976613969&wfr=spider&for=pc
[4]崔利.从元代朱德润《扎剌机酒赋》看中国蒸馏酒起源[J].酿酒,2011,38(01):94-97.
[5]崔利.酒的社会功能与生产消费[J].酿酒科技,2007(02):120-123.
[6]崔利.饮酒的社会功能[A].中华酒文化研究所,等.辉煌的世界酒文化[M].成都出版社,1993.
[7]宇虹,唐怡.中国酒文化走向世界[A].辉煌的世界酒文化[M].成都出版社,1993:238.
收稿日期:2023-10-13
备注:文章来源酿酒期刊2023第六期,受作者委托转发传播。文中图片为编者配图。
作者简介
崔利,郎酒集团郎酒有限公司原副总、高工、国务院特贴享受者。先后获四川省、原国内贸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、三等奖4项。在、《酿酒》、《酿酒科技》、《四川酿酒》、《四川食品科技》、《华夏酒报》、《辉煌的世界酒文化》、《中外经济研究》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。
上一篇:中国食药促进会召开腾讯会议研究标准编制实施服务行业发展
下一篇:树大商扶好商 郎酒股份汪博炜率队走进重庆市场 厂商齐心打胜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