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酒庄网网,中国酒庄文化价值表达第一门户网站。专注服务传播中国白酒、红酒、黄酒等中国代表性酒种的中国名酒新资讯、新发展、新思维。
服务消费经济 诚邀各大品牌合作
您现在的位置:中国酒庄网 > 红酒 > 正文

新华财经|中国葡萄酒产业何去何从?

2024-02-19 09:07   浏览量:20747     来源:新华财经

  新华财经 记者 张新新

  从高峰期的年消费葡萄酒19.3亿升一路降至2022年的8.8亿升,消费市场不景气让中国不少葡萄酒产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萎缩,企业的生产量和销售额均出现明显下滑。有业内人士表示,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困境既有缺乏优良酿酒葡萄种苗、税负高等内部原因,也有进口葡萄酒冲击等外部因素影响。中国葡萄酒产区应重视文化底蕴挖掘,打造产品的特色化和差异化形象,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。

图片

  烟台国宾葡萄酒酒庄

  葡萄美酒遭遇理想与现实的落差

  地处西北的甘肃分布着大量适宜种植酿酒葡萄的地域,特别是河西走廊广大沿沙漠地区位于世界葡萄酒原料的最佳产区——北纬36度至40度之间,有适合葡萄生长的最佳光、热、水、土资源组合。

  甘肃省政府曾印发《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(2010—2020年)》,提出到2020年,甘肃葡萄种植面积要达到50万亩,葡萄酒销售额超过400亿元。

  但葡萄酒产业的实际发展却与当初的规划相距甚远。记者从甘肃省酒类流通产业促进中心了解到,甘肃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葡萄酒产业,2011年前后,甘肃酿酒葡萄种植面积一度发展到30万亩,全省葡萄酒企业销售额达到12亿元。之后,甘肃葡萄酒产业连续多年下行。2022年,甘肃的酿酒葡萄实际种植面积已不足15万亩,葡萄酒企业的销售额降至3.2亿元。并且全省19家葡萄酒生产企业,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的只有6家。

  有业内人士表示,葡萄酒产业的不景气是全国性的,不仅仅是甘肃一个产区的问题。过去十年间,我国葡萄酒的消费量已由高峰时的19.3亿升下降至2022年的8.8亿升,下降了54%;葡萄酒总产量从2012年的产量最高峰13.8亿升一路跌至2022年的2.1亿升。2017年至2022年,中国规模以上葡萄酒生产企业数量由244家减少到119家,减少51%。

图片

  “内忧外患”掣肘葡萄酒产业发展

  甘肃莫高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广真介绍,自2012年以来,我国先后对部分国家进口葡萄酒实行零关税政策,使进口葡萄酒对国产葡萄酒市场的挤压加大,给国内葡萄酒生产企业带来了很大压力,目前进口葡萄酒已占到国内葡萄酒消费量的三分之二。

  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3年1至7月国内规上企业葡萄酒产量为7.4万千升,而同期葡萄酒进口量为15.26万千升,进口额48.98亿元。

  税负高、生产成本抬升也让国产葡萄酒处于诸多不利地位。甘肃夏博岚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胜表示,我国葡萄酒按工业品管理,征收13%的增值税、10%的消费税,综合税率达25%以上,远高于国外同行业10%的综合税率。

  近些年人工、包装材料等成本抬升明显,也让国产葡萄酒生产企业压力增大。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协会副会长郝燕介绍,和国外产区相比,国内很多葡萄酒产区冬季气温低,需要对葡萄树进行埋土保温,仅此一项一亩地的成本就要1000元。并且,葡萄酒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,其中包装材料价格上涨超过30%,并呈现持续走高态势,极大抬升了生产成本。

  此外,优良酿酒葡萄种苗缺乏,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。陈胜介绍,目前生产中采用的葡萄种苗大多是廉价的自繁根苗,其抗冻、抗旱和抗病虫害的能力相对较差,遇到低温、干旱天气会造成葡萄产量和品质的下降,极端低温天气时会直接造成苗木冻死,成为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。

  重视文化底蕴挖掘提升产区竞争力

  受访专家表示,我国葡萄酒的人均消费量不足1升,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,葡萄酒消费量不足全年酒类消费总量的1%,目前我国的葡萄酒市场仍处在培育期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、人们健康意识增强和葡萄酒文化的普及,国内葡萄酒产业还是有广阔市场前景的。中国的葡萄酒产区从应充分挖掘文化底蕴、加强品牌建设等方面入手实现产区优势升级。

  陈胜表示,葡萄酒并非完全是舶来品,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描写葡萄酒的诗词,我国有着悠久的葡萄酒酿造历史。国内要通过对葡萄酒历史文化的挖掘,形成具有独特品质、富有内涵、众人易于接受的葡萄酒文化,推动产业的发展。

  他还表示,国内要加大葡萄酒品牌建设力度,形成精品化酒庄集群。国内葡萄酒的各个产区要坚持整体宣传推广和营销,坚持集群化、优质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路子,形成精品化酒庄集群。

  此外,国内还要把葡萄酒产业和旅游等产业相结合,加大对葡萄酒消费市场的培育。甘肃滨河集团总经理许文亮表示,发展酒庄旅游是大的趋势,这不单单是葡萄酒企多元化经营的一种手段,更是对葡萄酒消费市场的培育。(转发)

分享到:

上一篇:特稿|黄酒振兴(上):与生俱来的国酒底气
下一篇:南溪白酒产业在品质品牌集群化发展中释放价值